身处信息时代。我们都是信息时代的消费者。
字节跳动短短数年,代替百度,称为信息时代巨头公司。今日头条slogan是:信息产生价值。
那信息是什么?怎么度量信息量?
图文越多越好?刷也刷不完?
音频和视频越多越好?视频至少720p,最好1080p。
网盘和硬盘储存空间越大越好?
5g将来?我们将会有无穷尽的信息?
不一定,来,我们重新理解下信息。
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
先用简单的思路,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说起。
热力学定律可以理解为宇宙第一定律。
宇宙起源于大爆炸,大爆炸之后,能力不断耗散,一切趋于无序,这个状态叫熵。
在某些封闭结构,可以从其他系统吸收能量,逆转熵的过程,从而维持自身的秩序。
在物理世界,会有类似雪花分型这种对称有秩序的结构。
在生命世界,生命可以从外在系统获取能量,维持生命。
生物能利用自己利用外部生态能量的能力逆熵,而人类的神经结构,支持人类储存知识,获取信息,进一步减少熵增熵进程。
信息的定义和度量
回到人们消费信息的场景,当一个人面临一个事情,这个事情会有多种情况,那这个人对于这件事情的不确定性产生了熵。
如果有一个事物可以消除这个人对于这件事情的不确定,就是信息。获取信息 = 消除熵。
如何度量信息?
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,可以选择一个另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作为参照事件。
要测量事件的信息时,就看待测事件的不确定性相当于“多少个”参照事件的不确定性,这里的多少个就是信息量。测量的信息量单位称为比特(bit)。和数据的测量单位一样,但意义不同。
测量信息是指数关系,抛2个硬币产生的可能性是2^3=8种。当知道可能情况的个数,想求这些情况相当于多少个n参照事件所产生的时,就用指数运算的反函数,即对数函数来计算。这样8个不确定情况即相当于3个硬币抛出的结果。
信息消费习惯
我们处在信息时代,却比过去更焦虑不安。
根本原因是我们以为我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,其实没有。
很多我们认为的“信息”,觉得其中有些信息准确,有些信息不准。但其实,没有准确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,如果没有增加我们的确定性,那么就仅仅是数据;如果降低我们获得确定性的难度,甚至增加我们的不确定性,那么就是噪音。
不能说那刷不完,看不完的图文和视频中完全不存在确定性,但浓度一定是很稀的。
甚至有很多情况,那些信息是假信息,是故意设计来煽动情绪,几乎带来的全是负面感受,无法启发你准确的决策和判断,这些信息的度量,可谓为负值。浸泡在这种信息中,比没有还糟糕。我们的注意力,生命力,被低浓度的信息浸泡,甚至度量为负的消耗。
所以我的信息消费观点是,我们消费信息,是否增加我们的确定感?多大的确定感?多大问题的确定感?
依照这样的原则,那么好的信息消费习惯有哪些呢?重要的有三种:1)源头信息,而不是二手信息。2)主动请教,而非自己苦思。3)交叉验证,而非单一信息源。
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信息消费习惯吧。最近朋友邀请我帮她的躁郁症团体小组做科普志愿者。工作就是给她团体小组的常见问题,找资料回复。因为相信自己有信息查询的能力,也就接下来这个任务。
1)源头信息,而不是二手信息。
靠谱的信息源是哪里?虽然我是心理学硕士,但是是社会心理学方向,老实说,对躁郁症了解甚少。和普通人认知相比,我能认识到躁郁症是疾病,不是矫情。他们需要理解,而不是污名。
躁郁症是精神疾病,靠谱来源一定是学术的研究,临床丰富的是精神疾病医院的医生。需求是科普的话,找大牛可能比学术研究效果很好,从学术到应用,中间是大量的案例,临床实操。
我朋友有推荐给我一本她觉得有用的书去做解读,但是一方面我对这方面认知和理解不深,无法去判断,去验证,也就无法只是去做摘抄的工作。这个对我对于受众都没有信息增量可言。
2)主动请教,而非自己苦思。
我做了一个清单,包括我认识的心理学大牛,导师,还有同学等。然后依次问起。事实上,不一定会全部都问,只要能找到关键线索,就可以停止“骚扰”。得到的一个关键线索是:比较权威的是美国精神协会,美国心理协会,国内比较好的医院是北京六院。
3)交叉验证,而非单一信息源。
同时也启动了其他信息源去做验证。我搜索了简单心理的公众号,搜躁郁症,搜到一篇相关科普文章,更重要的是,里面分享了一个讲座推荐,讲座的嘉宾也是北京六院的一名医生。
2个信息源互相验证,ok,我就可以锁住这个六院,也可以锁住这个医生,去查找相关的论文和资料了。
后来在学术论文查找方面,这位医生确实在中英文学术领域都有相应的文章,而且是该领域比较提纲挈领的那种。有些文章和资料可以下载,有些比较难。
我把找到的资料发给朋友的时候,朋友说,她会考虑去看这位医生的门诊。她患病多年,她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医生的名字。
但同时,她也跟我说,他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很具体,比如说可不可以结婚。他们在处理疾病的同时,也和普通人一样,需要处理生活上的事情,而疾病会大大增加这方面的困难。
这是我一开始在想如何做科普的时候,没有料到的需求。我第一反应的,当然可以,但是我没有类似处境。她跟我分享了具体的案例,确实他们在婚姻场景上,包袱比我想象得重。
于是我又开始聚焦在这个问题上,开始发起求教和讨论,问我身边比较懂的人,然后他提醒我最新民法典可能对婚姻有修改。然后我去查了一下,对比新民法典中关于婚姻的条件以及老的婚姻法,果然有修正:
老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
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婚姻无效:
(一)重婚的;
(二)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;
(三)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,婚后尚未治愈的;
(四)未到法定婚龄的。
对比老的婚姻法,新的民法典,删除了关于疾病的婚姻限制,补充了要如实告知的义务。
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婚姻无效:
(一)重婚;
(二)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;
(三)未到法定婚龄。
第一千零五十三条 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,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;不如实告知的,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。
请求撤销婚姻的,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。
全网搜六院的那位医生,发现她在公众场合,有一些主流媒体对她的访谈。比较幸运的是,简单心理推荐的那场讲座,在网络也能查到现场实录。这场讲座的内容很实用,已经不是在期刊上发表的那种公式,学术名词,而是具体到患者在生活的场景中,会遇到的各种问题。我印象深刻的是,她在里面提到,躁郁症患者在孕期的用药推荐。这个信息,无疑对于患者来说,是超级贴心的。
这个建议的背后含义是:躁郁症患者可以结婚,可以生孩子,可以通过服药来保证自己和孩子的安全。
对于普通人,这个问题可能不是问题,对于患者,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歧视和污名,可能比他们疾病本身,都会有更大的压力。
核心期刊相关领域高引用文章也扫了一下标题。看到好几个关于社会污名的词语出现。也是验证了这个过程中的感受,对于精神疾病本身,社会污名也会产生巨大包袱。
信息服务
我也顺便查了一下自己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,看了信任度很高的论文。如果是英文论文,可以直接在线谷歌翻译,对论文翻译的可读性和准确度还挺高的。你遇到不同的医生,会有不同的结论,但是你看过最权威的论文,再听临床医生的建议,自己做判断就比较有底了。
平时知道,最可信的消息源是论文,但看论文确实比较有心理门槛。但是一旦突破障碍,就会觉得在洁净雪地的感觉很好,不想再回到河流下游的污泥中。
有选择地选可靠的人,信任他,花点钱买信息也是值得的,比如我最近眼睛感到不舒服,各个信息源搜了科普,提供的建议都差不多,属于正确的,但是并不算有用的话。
看到陶勇医生在微博有开通付费的科普订阅,说实话我是担心这个科普和其他科普不会有太大差别,也期待付费的可以比免费的有更多信息量,虽然这个信息量在哪里,我猜不出来,但是怀有期待。
基于对陶老师本人人品饿信任,我开通了付费订阅。确实90%的信息也和外面科普说得差不多,但是觉得很值,因为就是10%给我提供了真正的价值。真的有用,不是那种看起来正确但是实践起来很不现实的有用。
这是信息时代的福利,很多高价值资料花点力气,花点钱是可以找到的,那些力气和金钱花出去也是值得的。
一边我们认为信息爆炸,另一方面信息可能也存在不公和分配不均。各种特殊群体比我想象中更专业领域的支持,围绕他们的需求,提供有效的信息,医学上比如专家的建议,生活上比如律师的建议。这些专业领域的高增量信息,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社会福利。
总结
信息的本质是减熵,是增加确定性。
信息是一个物理量,和温度,质量一样,确定性可以度量。
日常接触的很多xx,我们认为是“信息”,其中有些信息准确,有些信息不准。
但其实,没有准确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,如果没有增加我们的确定性,那么就仅仅是数据;如果降低我们获得确定性的难度,甚至增加我们的不确定性,那么就是噪音。
数据和信息一样,有类似的度量单位bit,但是他们是不同概念。
当信息和噪音混在一起,知识可以帮助将其分离。
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信息消费者,选择好的信息源头,建立对专家的信任,交叉验证。
积极成为信息查创造者,对信息有清晰的认知,有意识成为噪音终结者,提供好的信息服务。
changelog
2020-06-07 初稿
参考资料
学习观10:什么是信息(四格版)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a1-0U2VVdCTUsuKKMvXHNw
学习观11:为什么信息还有单位?如何计算信息量?https://b23.tv/RIY8cO
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:http://www.cqn.com.cn/cj/content/2020-06/02/content_8607897.htm
(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)